教育学专业就业方向是怎样的

来源:快飞出国留学 浏览:690 发布日期:2022-11-21 16:33:07

教育学专业学生可以从事的行业既包括各类院校、学院,社区服务社,咨询组织,文化组织,还包括司法系统、国家级协会、委员会、研究与开发中心,政府教育部,甚至是金融机构和传媒行业也同样适合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就业。

一、就业方向

1.教学工作:教师是公认的福利好、有的职业,也是很多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根据自己所就读的具体专业课程,大家可以选择去各大院校成为职业教师,从事教学工作。

2.教育和培训机构工作:教育和培训机构也是目前热门领域,随着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教育机构的发展也越来越好,对于留学教育学专业的同学们来说,日后选择在比较大的教育培训机构从事相关工作也是非常不错的。

3.高校行政工作:报考辅导员和行政岗位对口的就是高等教育学了,一般也会要求有学生干部经历和党员的身份。当然不止只有辅导员可以考取,高校发展规划部,教务处等也都有行政岗位。

4.政府、事业单位工作:国内的教育相关政府和事业单位每年都有一定的招聘名额,对于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也是很好的选择。

5.新闻传播机构工作:出版社、报社尤其是和教育相关的新闻传播机构也是教育学专业毕业生倾向选择的,主要从事教育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

二、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论文(设计)。理论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类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公共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以及艺术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为教育学的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实习、教育考察、教育调查等。毕业论文(设计)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教育、教学和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

各高校应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各高校可选择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知识单元开设选修科目,并推动教师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

课程结构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的主要知识单元、知识点。选修课程的范围和数量应提出明确要求,以保证课程的可选择性。有条件的高校可开展中国国内(外)学生交流、各类形式和层次的联合培养或双语教学。

在总学分中,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应不低于25% 。

理论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专业方向课程

各高校可根据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各专业的方向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核心知识点,包括:德育原理、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中国教育思想史、西方教育思想史等 。

实践教学

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训、教育实习、教育考察、教育调查等。

教育见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教育机构进行的有关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工作的观摩和学习。

教育实训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模拟实践中或模拟实验平台上进行的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的技能训练。

教育实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教学、教研与管理实践活动。

教育考察是学生对特定教育区域或教育机构现状的实地勘察。

教育调查是学生对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工作具体问题的实地调研。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训练。

毕业论文 (设计)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可采取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教育、教学和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结合教育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规范地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内容应符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专业知识。毕业论文(设计)应遵守学术伦理,符合学术规范。各高校应为本科生指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由各专业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必要时可聘请基础教育学校或其他类型教育机构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参与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应做到主题明确、资料翔实、方法科学、论据充分、推证严密、结构合理、格式规范、行文流畅、符合学术伦理。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研究、写作、答辩进行全程指导,强化对选题、研究方法和写作规范的指导

三、培养模式

“大专业、小方向、块课程、导师制”培养模式

大专业:合并教育类专业为大教育学专业,包括(学校)教育学和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大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第一、第二学年实施相同的课程计划,学习通用性课程。

小方向:在大教育学专业中延伸出若干小方向,主要包括:教育学师资方向、教育行政与文秘方向(含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方向。

块课程:围绕小方向培养目标,将相关课程系列组成课程模块。块课程是实施小方向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导师制:在学生选定小方向的基础上,经过双向选择,为每一位学生确定导师,负责指导其大学生活、学习方法、技能训练、实习见习和毕业论文等 [7] 。

双导师、4+X双专业、四年一贯制、淘汰退出制培养模式

西南大学创立了“师元班”,具体操作如下:

实施双导师协同培养。学业导师由学校教育学部、相关师范专业学院的教授担任;实践导师选聘中学一线名师担任实践班主任。学业导师和实践导师、教学班主任与实践班主任每月召开例会、梳理并解决培养过程的问题,推动教学、研究、实践与教学管理一体化的卓越教师培养新模式。

实施学科专业和教师专业“4+X”双专业培养模式,4年学科专业培养由各师范生培养学院组织实施,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发展课程和自主创新课程三个模块。X为开放、多元的教师专业能力培养,主要通过第三学期、暑期夏令营、周末以及网络自主学习,由教师教育学院组织实施。

“四年一贯制”实践教学。在学校附属中学为每位“师元班”学生配备主要和辅助导师,主辅导师分别由高年级段、低年级段骨干教师担任。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利用课余时间到附属中学跟班见习,通过跟随主辅导师,参与中小学教学实践并贯通四年,由主辅导师负责四年期间教育实践指导。

动态跟踪淘汰退出制。严格把控考核关,采取阶段性与终结性考核结合的方式,建立卓越教师“竞争、滚动”淘汰退出机制。对“师元班”学生设定阶段考核具体目标:一年级重点考核基本素质,二年级重点考核教师专业素养,三年级重点考核课堂教学技能,四年级重点考核研究能力;年度考核不合格或专业不及格者将退出“师元班”学习。

双学位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只针对部分特别优秀的教育学专业学生。学校可以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鼓励和允许他们在保证教育学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同时按本科要求修一门学科专业合格者授予双学士学位。学科专业达不到本科水平者,可根据实际达到的水平或者发给专科毕业证书或者发给其他某种证书。

“2+2”培养模式

该模式针对的是教育学专业本科生,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两年内学完教育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又可以用两年的时间去学习学科课程使学科专业知识达到专科以上水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能得心应手也更为专业。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2+2”模式仅限于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不涉及其他专业学生的跨系培养。

“3+1”培养模式

其培养的内容应进行创新即用3年的时间学习教育学专业的相关课程,用1年的时间来学习一门学科专业的主要课程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当前所存在的部分教师掌握教育学专业的知识,却缺乏一门学科专业知识的尴尬窘境。这样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既可以直接报考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可以直接到一线教育阵地就业。当然这里所说的“3+1”模式,各院校的教育学专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转变。如采用“2.5+1.5”的培养模式等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使之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更具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

推荐阅读